青城山景区入口

2019年2月8日,猪年春节,我们三家背起行囊,乘坐西安-成都的高铁,至成都,换成朋友提供的商务别克,到那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之一的青城山,打发一下休闲时光。冒着蒙蒙细雨,裹着着简易的塑料雨披,开启了青城山之游。青城山,这几家都曾到此一游。要是认真漫游,前山和后山,至少需要两日。此行细细道来,你一定觉得一头雾水。要说是看山,从山下到天然画不到两个小时就望而却步,归心似箭。要说是问道,没进过道覌,没磕过头,没上过香。年轻人的好奇,老年人的虔诚,与这些人的自信淡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其实,是对群体生活的向往,是对无意义生活的体验。       

青城山导游图

 青城山,因被群山包围,恰似城廓,且树木常青,谓之“青城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宫观,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青城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千年银杏、掷笔槽、访宁桥、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月城湖等。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按学理分、按人划分、按道门分,多达几十种。全真派和正一派为公认的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祖师,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道德经》家喻户晓。我们熟知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皆为道教信奉的自然法则。道德经的五千箴言成为历代君王治国理政、平民百姓遵从的道德标准,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当今,虽然科技高度发达,但有些心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寻求灵魂的慰藉,消灾纳福,宗教信仰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历代各大道教名山香火不断。     

青城山之楼观,多为夯土地基,高出地面,柱顶石支撑立柱,以防雨水侵蚀。丹石台阶依山势迂回曲折,树木掩映,曲径通幽。建筑物多为榫卯结构,飞檐翘角,朱柱青瓦,描龙画凤,精雕细作,历经百年沧桑。2008年汶川大地震,部分建筑物被毁,澳门人捐巨资修缮。     

澳门援建石碑记

如果本文写成游记,那可能就是一本流水账,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庙宇文化的内涵,看看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很多庙宇是中国古建的活化石,人们确信,那是神寄托的地方,谁要是冒犯,会遭天谴,所以,虽经战乱,亦保存完好。     

庙宇多是背山面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布局,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线。    

 我们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此话赋予自然的道德属性,并使之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灾害是来自自然的惩罚,是得罪了众物之神。所以,靠山建庙以敬山神,依水而建庙以敬水神。取山之雄奇,水之灵秀,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乃是庙宇建筑风水的考量。     

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离神最近,离凡世最远。到此,可近神灵远烦恼。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需要,以木取火,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     

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用其朴素的语言描述了水的意境。长江文明、黄河文明,是文明地缘学说的例证。是水滋生万物,有水则灵。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科技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周围的世界,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灶有灶神,财有财神,于是崇拜便产生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朴素的和原始的认识极有可能被科学证实,万物是有灵的。     

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如苗族人的蝴蝶,蒙古族的狼、鹿、熊、牤牛、鹰、天鹅,满族的图腾乌鸦、柳枝、野猪、鱼、狼、鹿、鹰、豹、蟒蛇、蛙等,汉族人的龙。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随着定居繁衍生活方式的出现,又有了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 宗教信仰最初是为了减小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人生在世只不过是人的一个阶段,以天堂地狱学说,教世人杨善抑恶。人们对前代神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祇,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受祭。     

庙宇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的心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报恩。而民间百姓则主要出于消灾祈愿的现实需要,和对自然力的恐惧依赖的矛盾心理。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大地。巨商富贾,于厅堂之上,设祠堂,摆贡品,祈福消灾,三省吾身。也是部族团结,增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古代中华民族文化是建立在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维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人本主义基础上。艺术美探索现实的伦理价值,这种理性不排斥人的情感,而是要情理相依;不否定美的形式,而要是要顺理成章。     

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由于建筑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时代,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线索。当歌唱与音乐沉默的时候,而建筑仍在说话。

从青城山的道覌建筑可以看出,建筑以美与和谐最为重要,遮风避雨的实用功能仅是建筑的部分考量。与今天漫山遍野的火柴盒建筑相比,更显得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千百年来,举头三尺有神明是共识,人们想象中的鬼怪神灵,正在被引下圣坛。对金钱的崇拜和信仰的缺失正在形成一个浮躁的社会。从而出现无所敬畏,诚信步步走低。现实社会权力的无所不能,使人们怀疑万能的神。我们难以证明神灵的存在,但是在敬畏神灵时所形成的人类和谐相处的道德底线,却并不因科技的发展而失效。

现实世界与灵魂世界的碰撞在这里发生,人们乐意来这里,并非是简单欣赏它雄奇的建筑和自然风光,而应是接受心灵的洗涤,传道解惑。宗教场所对世人应该一视同仁,而不是高昂的门票,把穷人拒之门外。现实的道覌名寺都是地方政府追逐利润的题材。它毁坏的不仅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宗教文化,更糟糕的是模糊着人们心目中善恶的界线。

我也是第二次重游青城山,当年的印象已渐模糊,但是对于世事的认识却更加清晰。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只有精神世界的升华,才能获得灵魂世界的愉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