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日国庆长假,阴雨连绵,大好的假日,总不能都在家呆着吧?我们四家决定来一趟室内文化游。想来我们这帮都算是“文化人”(最起码都是老大学本科),决定去熏陶一下。于是我们走进了中国最大的青铜博物馆-宝鸡青铜博物馆。一进博物馆,令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真的是没文化,不信我发几个你看看:盉、鬶、斝、甑、鬲、卣、簠、瓿、甗、簋、豆。即使你字读半边音,你也得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也许你说“豆”字谁不认识?可是在这里已经不是bean了。好吧,虚心学习,啥时都不晚。

青铜器博物馆,东邻陈仓老街,西邻古朴挺拔的石鼓阁,北瞰渭水,南靠秦岭。

陕西宝鸡解放后出土周秦青铜器多达2万多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青铜器之乡。这座博物院里收藏了12,000多件珍贵的文物。共有四个展室: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根据预约只有两个小时参观时间,如果要详细研究,估计一周都不够。此时,又找不到导游,那就挑重点的看看吧。

为了更好理解周文化,在此列出西周王族表:

西周王朝共13代,275年。从体制上来说,属于联邦制国家。周天子没有军队,而各诸侯国却拥有军队,依靠礼制管理国家。

周先祖世系图

在此主要介绍一些有铭文的重要文物。

墙盘
墙盘铭文

家教、勤政、自律、光宗耀祖是周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风不仅关乎家庭兴衰,更关乎民族未来。周礼既是国家运行的规制,也是家庭发展的约束。周代诸家世代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以家齐而身正,而国治。家风关系着政风,通过优秀家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周公戒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体现了对贤能的重视。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诚儿子说:“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即使是现在,仍不过时。尽管现在强调张扬个性,但加强自身修养,仍是为人的根本。

胎教 。西周贵族妇女怀孕后,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夜晚让乐官吟诵诗歌,讲述正人君子的事迹。这样生下的孩子必定相貌端庄,才智和品德都出类拔萃。

诚信。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官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虚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

墙盘记录了微氏家族的荣耀

微氏家族原为”殷”商王族,在商末时隐居于微地。武王伐纣后,他们一族投奔了周王朝,周武王以礼相待,请周公旦为他们安排了住所,封官重用,任用贤能。之后,微氏家族的历代族长谨遵周王室恩德,世代勤政爱国、清正廉明,为成、康、昭、穆诸王虔诚服务,深得王室信任。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

胡簋(音鬼)
胡簋铭文

另外一件国之重器就是西周时期厉王“胡簋”。在先秦时期簋是一种盛饭的餐具,同样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礼器。厉王“胡簋”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簋,它高59厘米重60公斤,堪称中国最大的饭碗。同时它也是周天子青铜器物中迄今被发现的唯一一件,而它的主人正是历史书里出现的被国人暴动推翻的周厉王姬胡。

历史课本里的周厉王是一名横征暴敛骄傲自大的昏君,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真实的周厉王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其实是一位励精图治,但最终遗憾失败的改革家。厉王“胡簋”的铭文就像我们揭示了一个和历史课本里不一样的周厉王,“胡簋”腹内底部有铭文12行124个字,记录了周厉王以诚恳谦卑的语气祭祀先祖,渴望国家得到保佑。从铭文中能够看出,周厉王尊敬祖宗,谦恭勤政,面对王室衰微的困局,他启用贤人锐意改革,但当时的周王室已经积重难返。公元前841年在贵族们的煽动下,周厉王被一场国人暴动推翻。

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这样描述:自武王伐纣,即天子位,成、康继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一班贤臣辅政,真个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传至于夷王,觐礼不明,诸侯渐渐强大。到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协力,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

可见出土文物的铭文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真正的历史。即使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千年后所著,以讹传讹,也难保真实。这也许是文物的价值。

长兴镇杨家村的5位村民在村北一个半坡上取土时挖出文物
逨(音来)盘
逨盘铭文
逨盉(音禾)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长兴镇杨家村的5位村民在村北一个半坡上取土的时候,一搞下去就挖出了一个惊天的考古发现。当时出土了27件青铜器,重要的是件件有铭文,共计4048个字,其中就包括青铜“逨盘”,之所以叫逨盘,是因为逨盘的主人人就是逨,逨的全名叫单逨,他是周宣王时期的一位大臣,当年他铸造了这件逨盘,并且铭文是372个字,记录了包括单逨在内,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12位天子的家族简史,同时还穿插对应了周天子的功绩,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疆拓土等等。

单氏家族是关中地区的旧族,在西周作为姬姓周族分支的单氏曾为周王朝的建立和统治做出过贡献,根据逨盘的铭文,记载了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联系该窖藏其他铜器可知,单氏家族历代成员在政务上兢兢业业,甚至在宣王负责廉政的监察官,由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显赫正是得益于历代传承的优良家风。

这篇铭文将周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对照在一起,既为周王歌功颂德,又为家族的功绩骄傲自豪。

而逨盘铭文的记载恰恰印证了《史记》中西周的天子世袭,也对夏商周的断代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检验。逨盘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宝贵的青铜简史。

逨盉是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一前782年)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士的器物,既可以用来盛水,也可以用米盛酒。从铭文得知,逨盉是单氏家族第八代子孙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逨盉将天上飞翔的凤鸟,水中邀游的巨龙、地上奔地的老虎巧妙站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龙腾虎跃凤呈祥的精彩画面。

秦公镈(音博)

这是一件乐器,当年它属于秦国的秦武公,所以它叫做“秦公镈”。“镈”是大型单个的打击乐器与编钟、罄组合使用,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贵族在祭祀或宴会的礼仪场合。“秦公镈”底下有铭文,就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晋公、秦献公四代世袭,着重就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的事。这段铭文和《史记》的记录又对应上。

“秦公镈”铭文记录的那段关于秦襄公被赏宅授国的事。青铜器上镌刻的文字串起了遥远千年的那些历史。更有几千年的渊源文化代代流传。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音浩)京,在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无人救援,周幽王被杀与于骊山脚下。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洛阳,秦襄公出兵护送后,周王室就把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赐给了秦襄公,秦襄公回到西岐,三年大破犬戎,岐丰一片,尽为秦有,辟地千里,遂成大国。从此秦国正式成为西周的诸侯国。自此以后周王朝就称为东周。之前则是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纷纷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至周赧(音南)王时,东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国。周赧王八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王朝持续797年,最后被周王朝赏赐的秦国所灭,公元前221年实现大一统。

何尊
何尊铭文
何尊上的“中国”二字

何尊号称国之重器。尊是在祭祀中用来盛酒的礼器,居于各种礼器之首,那么靠近尊或者执掌尊的自然也就是贵族中地位最高的人,因此尊也被用来称呼有身份的人,比如尊者,令尊,例如尊公尊父尊兄尊夫人尊师等等,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则被称为95之尊。何尊就是因为这件尊是西周初年一个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何尊除了器型精美,纹饰华贵之外,那么在它的底部还发现有122字的铭文。是三千多年前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

周成王五年四月丙戌,在成周的京室,周王对贵族子弟进行训诰。他号召子弟们要向父辈学习,恭德顺天。年轻的何受到周王赏赐,制作祭器用以纪念。

记载了营建成周的重大历史事件

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周公摄政,引发管叔、蔡叔不满,他们联合纣王的儿子起兵造反,史称”三监之乱”。接着山东地区的殷商旧势力也蠢蠢欲动,一时间西周政权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周公东征,平叛三监后,“三监之乱”平定后,周人赶到自己的都城丰镐两京,离东方实在太远了。为了加强周人在东方的控制力,周成王五年的春天,派遣太保邵公前往洛邑勘察建成的基地,名曰“相宅”。何尊铭文与《尚书》”召诰”“洛诰”《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相互印证,具有实和补史的作用。

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

这是目前所见铭刻“中国”两字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这个中字它像一面飘扬的旗帜,中间那个圈表示中部的位置,而国字则是一个戈,守护着中间这一片区域的人口,这就是国字的由来。国就是有人守护的家园。有学者统计, “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里出现过一百多次,它的含义有国都、中原等。虽然当时的“中国”仅为地理概念,与现在的中国含义不同。

当时周成王赏赐给何很多钱,“何”就铸造了这座何尊以作纪念。这件事被“何”用作铭文的方式铭刻在了何尊的底部,这才让我们在大约3000年后还可以知晓遥远历史上的这段传奇。

西北工业大学则用何尊作为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考古的依据是,现在西工大的位置就是铭文中中国的位置。一名武士向着何尊,持剑俯首,而前方则是六个烛台,反映的是一种祭祀的场面,守土有责。有人则解释为为国铸剑。

其它器物琳琅满目,挂一漏万,必须亲临现场,耐心品味,方可体会它的价值。每一件文物后面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铸造这些文物的工匠和主人已经化为泥土,但是这些器物留给人的信息是海量的。从材料、制作工艺、文化、美学、文字演化、记事等方面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今日明月照古人,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多少英雄好汉,文物是现代人与古人交流的桥梁,是对话的管道,了解历史可以告诉人们当下如何生存。历史的规律演绎出人类斗争的历史,不要过于相信个人的能力,人类只有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循环互害模式,才能迎接文明的曙光。

我们常常被之乎者也的古文所困扰,那是我们没有置身于数千年之前。那时,文字正在演化,文字又少,而要表达的含义又多,因此,铭文晦涩难懂。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很多,即使是所谓的非专业的“文化人”走进博物馆,也就像在看天书。

博物馆也是收藏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城镇都有各种形式的博物馆,从中可以了解文明的足迹,洞见未来。

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正在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经济高度发达,但又排斥现代文明,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的优良品质正在逐渐逝去,导致现代社会自我迷失,诚信缺失,官不清廉,民不纯朴,口惠而实不至,骗子横行。传统讲的是自律,而现代则重视法制,这二者并不排斥,只有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中华文明才能与世界接轨。

文章开始卖的关子,给大家揭个底:

其实我也是半知半解,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