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射弹道导弹(submarin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SLBM)是指由战略核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是核三位一体(空基、路基和海基)的最关键一极。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大多具备搭载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s)的能力,以便由一枚导弹同时配备多个核弹头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这样效率高同时拦截也困难。潜射弹道弹道导弹是目前核武器库中技术最复杂、隐蔽性最好、生存概率最高且威力巨大的武器。潜射战略导弹加战略核潜艇,是目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标配”之一。而全球目前也仅有中美英法俄五国装备有潜射战略导弹核潜艇,但英国使用的核弹头是自己设计的,导弹弹体却用美国的三叉戟。

1960年7月20日,美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UGM-27A弹道导弹(即北极星A1)水下发射成功,并于1960年11月开始服役,之后的UGM-27C型(即北极星A3)导弹最大射程逐步提升到4600千米,并可以通过3具MK-2再入载具携带3个20万吨级的W-58核弹头。美国在成功发展北极星系列弹道导弹后,持续的研究使弹道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新的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开发。1970年,美国开始研制的第二代固体燃料UGM-73弹道导弹(即海神C3)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强投掷能力,满载情况下仍可以分别投放14具MK-3再入载具和14枚5万吨的W-68核弹头,同时射程仍然高达4000千米,而正常情况下的最大射程高达5280千米1971年9月,美国海军启动了ULMS1“水下远程导弹系统”Ⅰ型的计划,要求结合星光惯性制导,以开发具有比UGM-73“海神”导弹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洛克希德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提出了一个两阶段计划:首先开发一种海神导弹的先进衍生型,称之为增程型海神,这种导弹和海神导弹具有同样大小的外型尺寸,以便于使用在已有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上。随后,将开发一种全新型号的潜射弹道导弹,具有更大的直径,不过也需要建造新的核潜艇来使用。最后,前者成为UGM-96A(“三叉戟Ⅰ”C4型)弹道导弹,后者则成为UGM-133A(“三叉戟Ⅱ”D5型)弹道导弹。

美国现役的“三叉戟Ⅱ”D5型(UGM-133A)潜射弹道导弹于1983年正式开始研制,1987年1月首枚导弹试射,1989年3月进行了首次水下发射,1990年3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三叉戟Ⅱ”D5型导弹和上一代“三叉戟Ⅰ”C4型(UGM-96A)导弹一样是三级固体导弹,但采用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新的NEPE-75高能推进剂,碳纤维环氧壳体,碳碳可延伸喷管,GPS/星光/惯性联合制导)。“三叉戟Ⅱ”D5型导弹导弹具有更大的体积,可以携带8具MK-5再入载具(每个载具搭载1枚当量为47.5万吨的W-88核弹头),射程可达11000千米,圆周概率90米。这样的射程,即使核潜艇在美国海军港口内发射,也可以打击北半球的任何一个位置。在满载情况下,UGM-133A导弹的核弹头投掷数量可以增加到14枚,但射程会有所缩水。

2009年12月19日,美国海军从位于大西洋上的“俄亥俄”级SSBN-732“阿拉斯加”号核潜艇上进行了“三叉戟Ⅱ”潜射弹道导弹发射,这是美国第130次连续成功发射“三叉戟Ⅱ”潜射弹道导弹,创造了导弹试射成功率记录。美国现役18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其中的9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可以搭载“三叉戟Ⅱ”型(早期建设的9艘搭载“三叉戟Ⅰ”),每艘可搭载24枚“三叉戟Ⅱ”,是全球弹道导弹潜艇导弹搭载数量最多的。英国搭载“三叉戟Ⅱ”的为“前卫”级核潜艇,每艘核潜艇装备16具导弹发射筒,在役4艘。

1955年,苏联从处于水面状态的潜艇上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字面意义的潜基弹道导弹的发射。从此之后苏联发展了三代十多种型号的潜地液体弹道导弹,并实现了液体弹道导弹水下发射的能力。第一代液体潜射弹道导弹实际上是陆基导弹上艇,采用潜艇水面发射、筒中点火的方式发射弹道导弹。此代导弹共发展了3个型号,包括最初的飞毛腿改进型R11,在其基础上加大射程而发展的R13/SS-N-4和R21/SS-N-5,都属于近程潜射导弹。第二代液体潜射弹道导弹主要瞄准实现潜艇水下发射,包R27/SS-N-6和R29/SS-N-8等。此代导弹发展为中程潜地弹道导弹。第三代液体潜射弹道导弹主要瞄准洲际射程,同时增大投掷质量,此代导弹表现为尺寸和起飞重量增大很多。导弹型号包括R29R/SS-N-18和R29RM/SS-N-23“轻舟”。其中R29R/SS-N-18仍然为两级液体导弹,可携带三枚分导弹头,射程6400千米。R29RM/SS-N-23“轻舟”变为三级液体导弹,可携带4枚或10枚分导弹头,射程达到8300千米。苏联从研制第二代中程液体潜射弹道导弹时就开始研制固体潜射弹道导弹,其间研制了两级固体潜射导弹SS-N-13。

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布拉瓦”是是陆基SS-27“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的潜射型,俄罗斯武器代号为P-30,北约代号为SS-NX-30,射程为8000公里,圆周概率60米,可携带6~10个高超音速分导核弹头。。由于技术先进、作战隐蔽性好、突防能力强,被誉为俄罗斯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杀手锏”武器。“布拉瓦”导弹与“白杨”-M导弹一样,为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其布局与“白杨”-M导弹相同。“布拉瓦”导弹的结构元件与“白杨”-M导弹有70%的零部件可互换,但“布拉瓦”的导弹外形做了较大改变,弹长缩短了9.5米,直径增加0.14米。“布拉瓦”导弹的超燃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白杨”-M也使用此项技术),可显著缩短三级导弹的助推段飞行时间(由通常需要的180秒左右减少到100秒以内)实现末级发动机在大气层内关机,以应对未来大气层外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助推段拦截。同时导弹起飞后一级固体燃料主发动机可立即为导弹加速,使拦截导弹很难在弹道助推段对其进行拦截。“布拉瓦”在主动段的飞行速度比其他同类导弹要快2~3倍。“布拉瓦”导弹飞行弹道不是惯性弹道,而是多次变轨的M形弹道;导弹弹头部分安装有末助推级动力系统,用来控制投放弹头,每个子弹头通过自带的全球定位(格洛纳斯)接收机定位,确定各自的特殊弹道;弹头采用多层壳体结构,不仅可有效防止核爆炸的烧蚀,还可屏蔽核电磁脉冲的辐射。“布拉瓦”导弹采用吸收雷达波和降低红外特征的复合材料,实现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一体化。“布拉瓦”导弹可以采用一定倾角发射,从而有利于在潜艇行进过程中进行机动发射。

2001年,俄罗斯正式启动了“布拉瓦”导弹的研制计划。目前已经装备3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可搭载16个导弹发射筒。有俄专家指出,“布拉瓦”导弹在投射质量、打击精度和其他一系列技术指标上,均无法与美军装备的“三叉戟Ⅱ”导弹匹敌。尽管俄罗斯对外宣称“布拉瓦”导弹可携带6到10枚分导式核弹头,但该弹1.2吨战斗部重量,再考虑到俄美现役核弹头的重量普遍都超过200公斤,所以“布拉瓦”导弹可能最多也只能携带6枚核弹头。此外,“三叉戟”导弹自1989年以来已经成功试射了137次,而“布拉瓦”导弹在其仅10几次的试射过程中就多次失败,而其技术的成熟性和稳定性尚无法与“三叉戟”导弹相匹敌。但从2014年9月至今,俄罗斯已经先后发射3枚“布拉瓦”固体潜射导弹,均获成功,为后续导弹的批产和部署树立了信心。

1960年,法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法国逐步开始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到2010年已经服役了五代,分别是M-1,M-2,M-20,M-4和M-45弹道导弹,其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第四代M-4弹道导弹使法国拥有了分导式再入多弹头技术,其有M4A和M4B两种型号,并在此基础上,法国又研制了其及改进型M-45弹道导弹,能携带TN70、TN71和TN75分导弹头。现役的M-51弹道导弹由法、英等国合资的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制造,M-51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1000-13000千米,圆概率差小于400米。初期设计指标具备携载12枚分弹头的能力,但核导弹在实际设计中只有6枚TNO分弹头(海射核弹头)。M-51导弹上的6个当量为15万吨的分弹头的最大分布范围为长350千米、宽150千米的长方形区域。也就是说,一枚弹道导弹可以完成对该区域内的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的打击。法国现役四艘“凯旋”级战略核潜艇,每艇设置了16具弹道导弹发射筒。

美、苏/俄和法国三国潜射弹道导弹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早苏/俄导弹的发动机多数采用液体燃料(“布拉瓦”是固体燃料,据媒体报道俄罗斯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又要改回液体式),而美、法都采用固体燃料以使导弹小型化。在发射方式上,苏/俄导弹的发射采用自推力方式,导弹在发射筒中点火,而美国和法国都采用弹射方式,其中法国采用弹射后水中点火(法国发射深度可达40米,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了潜艇的浅水暴露时间,另一方面缩短了最脆弱的导弹水下发射过程),美国则是离开水面后点火(中国也采取此种方式)。在通用化方面,苏/俄导弹是一型导弹配一型潜艇,而美国和法国在更新导弹型号时,原来的潜艇仍能适用于新型号的导弹,核潜艇与导弹通用化技术处理的非常好,可节省装备经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