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因为一个科研合作项目,我们来到了贵州遵义的红光机械厂,该厂恰恰是我们三十年前实习的工厂,代号三五三三厂,现有职工490人。我们正帮助该厂进行一个发动机的方案设计,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我们品尝了遵义最好的火锅,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并有意要购买我们的发动机设计软件,该厂是个三线地区的老厂,经济条件可想而知。为表达曾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老厂人民的感激,我决定免费给他们安装一套。厂领导也表示要捐出一台退役的导弹发动机以作教学用。当我表示要去老厂参观一下时,领导欣然答应。次日,派专人专车陪同。应建议,在酒店的早餐不用了,去享受一下遵义最有名的羊肉粉,羊肉粉味道如何已不重要,关键是一种浓浓的善意与友情。

工业化的膨胀让这个本是青山绿水的小城也略带点雾霾,冬日的遵义不像北方那样春寒料峭,映入眼帘的依旧是苍松翠柏绿树如茵,远处的山坳里一座座商品楼拔地而起,高大的塔吊耸立其间,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去征服自然,采矿挖掉了半边山,裸露的岩石异常醒目,与环境很不协调。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使我们对于一向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应当刮目相看,要是有现在这样的交通条件,当年的星星之火恐怕是难以燎原。在那“遥远”的年代,毛泽东他们是从那条道来,又是从那条道离去,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完成了重大的战略转折。这里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红色圣地。

小车飞速地进出座座山洞,每一次出洞都展现出一个崭新的画面,我的思绪随着飞转的车轮飘向那遥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一群来自上海热血青年,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抛家舍业,与亲人洒泪而别,乘上了开往大西南的列车,其实他们谁也不知道那个地方到底有多艰苦。出于备战的需要,兵工厂都选在人迹罕至的三线地区,那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仅凭肩挑手推,炮炸牛拉,硬是开辟了条条战备道,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起了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兵工厂,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防空导弹设计生产体系,所研制的HQ2号导弹,打下了猖狂的美国U2侦察机。这些长在红旗下的青年男女那受过这份苦,多少人洒下了青春的汗水,又有多少人长眠于此,写下了共和国创业的不朽篇章。我们曾于1983年8月来红光机械厂专业实习,往日的记忆已渐模糊,想必已是物是人非了吧!

不知不觉中车子进入了厂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资源的过分集中,改革开放的深入,三线地区的老厂也逐步搬到了大城市。我们首先来到了家属区,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个别留守户在这里顽强地坚持着,守住他们梦中的记忆,偶尔来些访客,也倍感亲切,热情招呼。惊奇地有位老者说曾经见过我,其实我也不知三十年前我是什么样子。一些从这里退休的老上海人也常来此看看,这里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阵阵微风吹来,刮得树叶满地跑,沙沙的响声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防盗的铁窗网已经锈迹斑斑,门窗漆皮脱落,破碎的玻璃散落一地,没有插销的门窗被风吹得阵阵作响,蜘蛛网在阳光映射下忽隐忽现。曲折的小道旁野草疯长,想必很长时间没有人的足迹。那水泥搭成的台子旁再也见不到老人们侃侃而谈的场面,一种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当年,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多少夫妻拿到钥匙后,因为自己有一套房子感到无比自豪,高兴得彻夜难眠,规划着自己美好的未来,这也许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孩子们因为有自己一个独立的房间,睡梦中都带着微笑。有多少人灯下苦读,彻夜不眠,要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它曾给多少人以希望,在这里上演着一出出人生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如今却弃之如履,有一种“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朝代更替的感觉。引起我价值观的思索,当一个东西对你有用的时候,是有价值的,对你无用的时候,是没有价值的,尽管东西还是那个东西。

家属区附近的邮电局也已关门大吉,破旧的邮箱依稀可见当年影子,在那个年代,它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有多少人在这里期望来自父母的嘱托和朋友的鼓励,有多少人鸿雁传书,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和安抚之意。在今天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交流是如此的方便,但是在那个年代一来一往要半个月的时间,发个电报要按字计算,即使后来有了电话,也只是单位对单位。今天的邮电部门更多的是物流了。科技的发展催生一些职业,同时也扼杀了一些行业,传统的东西必须应用科技来改造,否则必被市场所淘汰。

稍走几步就到了厂区的大门,我已经想不起它当年的样子,但是它那饱经风雨的面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多少人满怀希望,迎着初升的朝阳,踏着革命歌曲的节奏开始着新的一天,多少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背着夕阳从它面前经过。门后的板报宣传栏展示着多少人的豪言壮语,这里曾经是大字报的园地,曾经是激烈讨论的专区,又是人们展示风采的舞台,人们为了能出现在光荣榜内而感到无限的自豪。

厂区的右侧是一个具有苏式园林风格的人造景观,这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荷花摇曳,金鱼戏水,是劳作之余休憩的风雅之所,也是青年男友互诉衷肠的圣地。这里也保存着一群来自南方的游子对家乡的那份眷恋。那时的人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从不缺乏对高雅艺术的追求,经常举办各种诗歌朗诵、绘画书法大赛,对西方文学艺术虽不提倡,但仍私下潜心研读,什么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现在的人们虽然条件好了,但是内心浮躁,对物质的追求胜过一切,什么高雅、情调都都为之让步,这难道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吗?现在的景观区快成了垃圾场了,莫不令人惋惜。

转过来就是中央办公主楼了。样子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但是已经显得苍老了,已成了一座空楼。不禁使我想起唐崔颢著名诗句《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满是青苔的台阶像是许久没有人踏足,国营红光机械厂的牌子也被摘掉了,电线杆子好像三十年没有变。当年一人多高的小树,现在已长成五层楼那么高了,墙上也爬满了青藤。在它面前曾与它合过影的这帮年轻人如今也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有的为官显赫,有的富甲一方,有的是航天事业精英,还有一大部分是甘愿平淡的普通劳动者。世事无常,岁月轮回,一切好像回到了三十年前,那是记忆中的梦幻世界,尽管我们曾经经历过曲折和坎坷,看到当年那个场景都会感到无限欣慰。

该厂被一个民营企业承包,转过主楼,一个“图强变革诚信团队”的字样映入眼帘,下面则是莫名其妙的企业信条。主楼东侧为绥阳农机驾校的教室,以前曾是我们上课的教室。破旧的桌椅也许还是三十年前的,不记得了。

主楼后边是一个大礼堂。记得当年,我们身背行囊,从西安出发,经重庆转车,来到遵义,厂里派车接,打地铺,住在大礼堂。虽然条件艰苦,我们从未察觉。一是我们本身出身贫苦,理所应当,二是也不知道什么条件是好。有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经常光顾这里,与大家打得火热,同学们也逗她们玩,经常给我们唱“踏浪”,让这个单调的大礼堂充满了欢乐。现在成了一民营企业的作坊和展示厅。

我们沿着后山坡蜿蜒小道前行,这里荒草丛生,站在坡上可以鸟瞰工厂全貌,下方不远处是一个隐蔽的厕所,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利用山泉水自动冲洗。

走到路的尽头往回折,进入了主厂区的大道。灰头土脸的厂房坐落于山脚下,年久失修的钢构在南方多雨的环境下锈蚀得异常严重。走进厂房,依稀可感觉到当年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他们是怎么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建造如此高大的厂房?结实的桁架,厚重的桁吊,那真是百年大计,即使是今天建造仍有一定的难度,那时的人们不太计较回报,他们的所得和他们的付出严重不平衡,人们依然没有怨言,因为“干部与群众一样平等”。要是放在今天,花上数倍的工价,层次盘剥,道道回扣,偷工减料,出来建筑物的质量也未可知。

厂房的大部分已被搁置不用,机器被集中在一旁,有些是当年花重金从德国进口的机床,有的是国产机床。只有少数机床被某民营企业使用,有一种清仓大处理的感觉,其实是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我们曾在这里接受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和厂领导的教诲,第一次认识到了实际的发动机生产过程,把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老一代的创业精神也感动着我们,那一个个淳朴的面孔在我们的记忆中已经淡去,留下的是无尽的伤感和惋惜。这些伟大的作品被弃之荒野,这凝聚着多少人心血的辉煌却成了历史的包袱……。

继续前行是一幢单身宿舍,它早已成了鬼住的地方了,只有那半脱落的糊墙报纸昭示着这里曾经住过人,那废弃的水房和肮脏的小便池向人们诉说着这帮远离家乡的游子们的艰苦生活,他们是付出了的一代。

锅炉房旁边的法国梧桐想必有三十多年历史了,它顽强地守候在这里,目睹了工厂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和每日都从它前面过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不远处一个废弃的简易房,曾经是我们用餐的食堂。那时的厨师多是上海人,一个小菜能做出几种花样来,在全国人民艰苦的日子里,我们能顿顿吃上雪白的大米饭真是一种满足,尽管我们今天的条件远比那时要好,但是却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我不愿意走进今天的排房,唯恐现实冲淡我美好的记忆。

围墙外再也找不到当年土家的吊脚楼了,一座座崭新的别墅式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形成一副和谐美丽的图画。远处那绵延的群山,是否可曾记得当年一邦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学子们曾经光顾你的脚下,欣赏过你壮丽的尊容?

正在我思索墙内外的迥异之时,蓦然抬头,发现三颗巨大的杉树高高耸立院内,它虽然没有人修剪,但是主干笔直坚挺,枝条疏密有致,体现了自然造化的神笔韵律,有谁能记得它三十年前的模样?这不正暗示着我们这些当年的学子,已经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正在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车子徐徐开出了工厂,但是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计划经济成就了我们的工业基础,市场经济却要推到重来,聪明的中国人难道找不出二者的公约数吗?我们辛辛苦苦经营了几十年,据说再花两个亿也建不成现在这个规模,要面临着被体制淘汰的危险,这是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的巨大浪费。

现代化已使优质资源集中到大城市,这里的人再也坐不住了。当年他们背起行囊从大城市来到农村时,是一种革命的激情,当他们再一次背起行囊从农村到城市时更多的是无奈,留给他们的是一种爱恨交加,难以割舍的情怀。是一种新旧体制交替和碰撞的阵痛。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入了大城市,子女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也希望我们的帮助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以尽我绵薄之意,这也许就是因缘吧。

三五三三厂的历程仅仅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很多行业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在奔向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我们辛辛苦苦经营了几千年的传统也面临着一场变革,既不能弃之不用,又不能全盘照搬,传统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三五三三厂之行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