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陪家人来洛阳龙门石窟一游。自驾车要在东北服务区游客中心,泊车,买票,然后乘坐景区摆渡电车至石窟景区北门口。返回,可在伊河对岸乘坐返程摆渡车。

这是我第二次来龙门石窟,对上次的印象一片空白。对佛教经典、门派全然不知。全国的寺庙到是去了不少,只知道有佛祖释迦牟尼、弥勒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其他大神一概不知。每位神仙的职位、面部及体态特征、或坐卧或站立、手中法器等,各有各的说法。你不懂就不能乱说,唯恐亵渎神灵。

其实,谁也不是生来就有渊博的知识,现在的网络搜索和小视频几乎可以覆盖各个领域,景点的各种导游导读以及实景拍照可以提供一手丰富的史料,是你获取信息的源泉。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梳理一条主线,便可以形成系统的对历史和文化的粗浅认知。否则,几年后,去没去过都记不清。再好的记忆都比不上文字的记载。

石窟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两大要素。这里首先来看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

在中国最流行的两个宗教就是佛教和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而佛教则是东汉时期从古代印度(天竺)传入中国的,起初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到了战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众生平等”等学说给了战乱时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众以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传播,佛教突然就火了,僧人和寺庙随处可见,仅洛阳城内的寺庙就超过1300座。在隋唐时期甚至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神话体系已经将神佛平等对待了。

佛教中最高地位的是:如来佛祖,简称如来佛佛祖如来真如,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出现的佛,即是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住在西天灵山大雷音寺。

佛、佛陀:乃是成就正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按空间分的横三世佛和按时间分的竖三世佛。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者。这里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八个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有33个化身。

佛教其他神:十大弟子、十八罗汉、十九伽蓝、二十四诸天、四大天王、韦驮菩萨、四大金刚、五方揭谛、十殿阎王。

佛教讲六道轮回:

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佛家认为: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六道包括:天人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造孽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

佛教的教义:

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但在其生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而未来也将有佛出生,现在的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故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无数的佛陀,且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主要指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成为佛陀之可能。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而众生则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人与圣人虽有所不同,但于佛性上是一律平等的,故佛教并不将佛陀当做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有另一个宇宙造物主之存在。所以佛陀以及佛教徒是无神论者。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代社会所谓佛性也就是与世无争之意。

佛教的教理、教义深宏广博,言语只能譬喻,难以阐明,体验者自能深知真实不虚。对佛教教义作最简单的总结则是:的止息,趣(趋)向涅槃寂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谓苦,是因为一切有为法终将消亡,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的表现,缘起时则生存,缘尽时则消亡,故万物都是暂时的、可分离的、没有实体的,即所谓空性(并非空无不存在,而是性空,性质是空的),而一旦执著攀缘认为是永远的、不可分离的、有实体的,则终会在万物毁灭时感受到痛苦。众生因为一念无明,执著于虚幻,执著心如水流相续不息,故痛苦地沉沦在生死轮回不能出离。为了灭除苦的发生,脱离六道轮回,佛陀阐述了解脱道、菩萨道两大修行之道:解脱道修行的是不成佛的解脱生死之道,菩萨道修行的是成佛的解脱生死之道。

一般非佛众生,走进佛堂,见庙烧香,见佛就跪,焚香供奉,期望得到神灵的偏爱和保佑,消灾纳福。佛教也是劝人为善,期望来生能投个好胎。在封建社会,佛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佛教的深宏广博,本文所述,九牛一毛。外行谈佛,贻笑大方。

神话小说中,天界,感觉玉皇大帝是行政机构的主宰,而如来佛则是民间组织。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恰当?!

石窟文化

所谓石窟寺庙,就是开凿在河畔山崖间的佛教寺院。石窟寺在形式上虽然与地面上的木构寺院有所不同,但它是模仿地面寺院建筑而建造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大都具有与一般砖木寺院相同的功能,其本身也是一座寺院,是僧俗信徒礼拜、起居和禅修的场所。

佛教石窟寺一般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目的与佛教徒的修禅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定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进行禅思时,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在僻静的山林河畔山崖间开凿石窟坐禅是符合禅修需要的。按佛经的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考虑入定之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家交融。因此,石窟中又雕凿了配合观像需要的佛教偶像。

此外,开凿石窟还与地面木构塔寺易毁,而石窟坚固耐久,易于长存。僧俗信徒修功德、祈福田,以便于佛祖保佑等原因有关。

追根溯源

石窟寺约在公元前3世纪起源于古代印度。或砖木寺院兴起的同时,当时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开始了凿山开窟。他在继位后的第12年,为外道在巴拉巴尔开两处石窟。最早的石窟寺并不是佛教徒开凿的,只是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徒借用了这种寺院的形式,并逐渐使之流行起来。印度现存石窟主要分布于西部,同时也适应印度当地炎热的天气。该地区石窟分布最特别以马哈拉施特拉邦为主,可以说是世界佛教石窟之摇篮。

传入中华

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展,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石窟寺及其建筑雕塑艺术通过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国内地。古代的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在中西文化传播和佛教东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桥梁用。佛教东传中,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窟造像盛极一时。以库车为中心的古龟兹国是西域诸国中的一个大国,控制着丝绸之路北道中段。大约3世纪时,龟兹已成为葱岭以东的一个佛教中心,龟兹石窟寺的开凿亦大约开始于这一时期。所以,以库车、拜城为中心的古龟兹地区是新疆地区石寺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

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两汉之际的初传经过逐步发展走向了繁荣。西域诸国开凿石窟的风气,经东来译经传法僧人的传播而逐渐施展它的影响:

(1) 约在4世纪后期至5世纪初,以凉州 (今甘肃武威) 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亦开始了石寺的开凿。现存石窟有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武威天梯山石窟,西秦时期开凿的永靖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也开凿于5世纪。

(2) 5世纪前期,北魏灭北凉 (都城在今甘肃武威),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凉州佛教遂输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使其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和佛教中心,这样于平城地区聚集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能工巧匠,为石窟寺的开凿创造了条件。因而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 (公元460年) 复法 (恢复佛教) 时,就在平城(今大同市) 附近的武州山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活动,一直延续到北魏迁都洛阳,在此期间,这里始终是中北方地区石窟寺开凿的中心。

(3) 公元493年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洛阳城南伊阙开凿了龙门石窟,并由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石窟寺群,如周边的巩县石窟、水泉石窟、鸿庆寺石窟等。

(4) 公元534、535年 (6世纪前期),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魏两个互相对峙的统治集团政治中心分别转移到了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 和长安,继而又演化为北齐、北周政权。在东部,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石窟群和以陪都太原为中心的石窟群,如今河北邯郸地区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小南海石窟等。西部地区政局较为平稳,石窟的开凿依旧在原地点进行,如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等。

(5) 6世纪后期至8世纪,是隋唐统一王朝的鼎盛时期,石窟寺的开凿地点较前有所增加。在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也都有大规模的开凿活动。特别是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具有明显的皇家色彩。

(6) 8世纪中期以后,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盛转衰,中原动荡,北方地区的开窟造像热潮受到了打击从此趋于衰落。相反,由于交通问题,偏于西南的四川地区无“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经济相对稳定,文化发达,开窟造像的中心便转移到此,如广元、巴中、安岳和重庆大足等地都有开凿。

(7) 到五代,北方地区佛教衰落,石窟寺的开凿非常少。南方却较普遍。到宋、辽、西夏佛教有所发展,石窟的开凿也有一定的恢复。元时期,在陕西延安、浙江杭州、云南大理、西藏阿里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石窟摩崖造像的开凿。明清时期,石窟开凿逐步趋于寂寥。

综上所述,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至16世纪。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这里东边是香山、西是龙门山,两山封峙,夹伊水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关,古称“伊关”。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面封伊关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单位位。2000年11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石窟始建于北魏,由平城 (今山西大同) 迁都洛阳之际 (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400多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佛塔近80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在西山,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

如此众多石窟,一般人看来,眼花缭乱,走马观花,不得要领。短短的几个小时,拍了一大堆照片,只能感叹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修行之人的虔诚之心。如果不回头看,束之高阁,也只是满足好奇之心。本文选择印象深刻而且有故事的北魏“宾阳三洞”和唐朝“卢舍那大像龛”略作介绍。

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分为北洞、中洞和南洞。这三座造像和窟龛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后来因为发生宫廷政变等等原因,计划中的三座洞窟仅仅完成了中洞的开凿。南洞和北洞都是到了初唐时期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公元499-515)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求冥福而修建的。北魏是由来自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王朝。孝文帝是中国历史颇有建树的帝王。孝文帝进行了艰难的汉化改革,全盘接受了汉地的文化、语言、风俗,推动了佛教的信仰和传播。

宾阳中洞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这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和蔼慈祥,略带微笑。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于20世纪30年代被北京古董商岳彬盗凿,卖给美国古董商艾普伦,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中洞

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被盗的礼佛图,民国时期,是被岳彬一块块切割,然后拼凑而成。岳彬后来被中共枪毙。

宾阳北洞,北洞开凿于北魏,唐朝初年才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主佛右手上举好像比了一个大V的手势,曾经一度成为网红佛龛,其实是大拇指断掉产生的幻觉。

宾阳北洞

宾阳南洞

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

卢舍那大像龛

位于西山南部,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最大佛像卢舍那大佛就坐落于此。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

龙门石窟开凿1500多年来,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优美的造像损坏严重。

思考

在生硬的石头上,雕刻出如此优美的线条,不得不赞叹先民的技艺、智慧、毅力和对佛教的虔诚,是心力之作。目睹这些杰作,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宣武帝元恪、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曾在此谋划,触摸过这些文物。再伟大的人物都会化作历史的尘埃,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遐想。

辉煌背后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多少人妻离子散,背井离乡,节衣缩食,甚至十室九空。只是宾阳三洞,方寸之地,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达80余万人。许多伟大的工程都是一部部苦难史,一切为了皇家的荣耀和千秋万代的基业。

佛教一直都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印象。教人向善,讲究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人应该积德行善才能早登西方极乐世界。按理说应该受到古代皇帝的欢迎才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不仅有曲折,而且劫难甚多。就是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教派,却在中国的历史上遭遇到了四次劫难,四次“灭佛运动”被后人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主导者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这四次灭佛事件给佛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是近代也有文革灭佛,在红卫兵那里,这些全是牛鬼蛇神,是蛊惑、诱骗人心的封建产物,大量寺庙和神像被砸烂。

为什么会有灭佛运动呢?归根到底是政治和经济问题。佛教避世灭世,倘若世人皆信佛,不近女色人类还怎么繁衍?那些灭佛的都是因为当时佛教和寺庙的盛行,太多人出家,不耕田、不打仗、只念经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占用社会资源,不纳税,不参军,不生子,有的甚至搞起了寺院经济。

纵观历史,灭佛者不得善终。太武死于宫廷政变,周武、唐武、柴荣都是壮年病亡。而这些都是大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笃信佛者也难以自救。梁武帝萧衍信佛,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南梁五帝个个信佛,个个死于非命。一个王朝所有皇帝都这么惨,绝无仅有。宋、齐、梁、陈皇帝平均年龄只有37岁。

宗教本来是为了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遇到了人们难以解释的现象,于是神就产生了,行善者上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人性的恶形成自我约束。但是,当道中人不能自律,人们就会觉得它虚伪。当它过分膨胀,影响统治者的利益时,又会受到打击。因此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兴衰。

用禁欲的方式约束人的行为,即所谓修行,一般人难以做到。对人应该有个更切合实际的要求,你可以不帮人,但是不要害人。只要你不做坏事就是好人,而不是必须做好事才是好人。为了成为好人,又没有那么多好事,于是就出现了虚假的自我标榜,并产生了大量的两面人。古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

现代社会的躺平也是一种消极面对问题的一种态度。人们应该直面出现的问题,寻求健康的心理安慰,而不是回避,看透世事,出家或躺平。一个人万念俱毁对一个家庭打击是巨大的。

在中国宗教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既不能大力提倡,又难以压抑。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我们常说人应该有信仰,可是如果那个教义是邪恶的,越有信仰,社会越消极或爆裂。因此,社会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你就会觉得教义是多么重要。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