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我们从湖州返回上海,途经嘉兴。初春的江南乍暖还寒,细雨纷纷中感到一丝凉意。嘉兴南湖一大会址,以其作为中共的起点而驰名海内外。然而月河古镇外地人却知之甚少。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来月河一带已形成繁华街市。街区内,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等还原并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众多百年老字号透射出旧时嘉兴“江南府城”的繁华。

月河古镇,有不少名家大咖,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溯其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摄影爱好者用其精湛的技艺重塑了月河古镇美轮美奂的瞬间。我无法超越他们,平淡无奇的手机拍照,恐怕辱没了月河的一世英名。我总爱借题发挥,那就谈谈祖国大地铺天盖地的古镇现象吧。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众多民族,无数个村落。在无数次战争的洗礼和自然灾难的蹂躏中,历经衰败、昌盛、再衰败、再昌盛,有的已经荡然无存。现代人根据典籍记载和残存的记忆,拼凑了一个个古镇。有的是原有的村落上、有的是考古发现的废墟上、有的则是一个全新的古镇。如苏南的周庄、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陕西的茯茶小镇、袁家村和马嵬驿民俗村等等。这种到处兴起的古镇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呢?

怀旧是古镇兴盛的心理情结。传说中,这片土地,曾经是那么的繁荣昌盛。人们沐浴着自然的阳光,吃着有机食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人们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四世同堂。诗书耕读,安静祥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现代人由于对现实的迷茫,而在历史上去寻找曾经的辉煌。借助对已然消逝的文化的记忆和想象,来平衡紧张的现代生活,与现代文明相映照,甚至感叹今不如昔。

金钱做为一种中间媒介,我们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物质,这种过分物化的交易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似乎我们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因此,意味着生活的空洞和缺乏实质的意义。这必然造成个体终极意义的失落和生命感觉的萎缩,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无法栖居在桥上。在拣拾这些关于过去的碎片,通过仍存现于现实当下中的一个个历史碎片,来照亮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于是现代社会中弥漫开集体的怀旧感。

怀旧主体必须是有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他们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在现实生活中受过挫折,或感到过于紧张和疲惫,于是转向过去,回忆着过去,在时空的交错中进行生命经验的历时比较。但是古镇现象还有人们的猎奇心理。不然,无法解释年轻人的古镇情结。

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镇,都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是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物流集散地;或它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古镇文化成为现代人怀旧情怀的一种寄托。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许多旧的事物、旧的风俗、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旧有的观念迅速瓦解甚至崩溃。科技以强大的影响力麻木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甚至对生命的感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必然会把视线投向不断逝去的过去,通过对过去的重构和再创, 企图拯救人类思想危机。

​古镇一方面在时间维度上连接着过去,另一方面在空间维度上伸延到现在,它以其鲜活的形式展示着人类曾有的历史,曾经创造过的繁荣和辉煌,它又插入到现在,从中可以找到现代文化的起源。

古镇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等待着现代人与它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展现历史的断裂与延续,叙说着,并唤起过去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力。根据可能获得对过去的认知,得出我们能够怎样生活。

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倦,人们心灵上需要一种空间和时间的交换,古镇恰恰具有此功能。稍能找到一点历史印迹的地方都被进行了开发,史上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任何遗存都可被作为炒作的对象,有的也是牵强附会、子虚乌有。形式上的冲击远大于历史的真实。那种看似土墙草棚、青砖黛瓦的古建,内部支撑的却是钢筋水泥。霓虹灯和喷泉装饰下的古镇,让古人穿越了历史。让人觉得不知是生活在现代还是遥远的过去,这是古人的村镇吗?

现代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达,为古镇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我们可以在短暂的假期,去体验古镇的风采,感受一个和都市生活不一样的格调。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有时候我们不在意发现什么,而在乎经历什么;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是否体验过。哪怕是再不踏上这片土地。

商业化是古镇繁荣的动力所在。除了高昂的门票以外,零售的店铺和餐饮也是古镇的经济增长点。不管到那个古镇,美食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农耕文明的余晖似乎还照耀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左手拿着糖葫芦串,右手拿着刚烤过的红薯,试图找到那原始的感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