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样的话题偏于沉重,对于我们这样年龄,还不以为老之将至。实际上这是个躲不开的话题,孝与养老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你是年轻人,就存在孝的问题,如果你是老人,就存在养老问题。

计划生育是导致中国养老真空的重要因素。一对夫妻一个孩之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国家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当初提出的养老靠国家,现在又做不到,出现的问题完全交给每个家庭自己来解决,这是很残酷的事情。退休工人交于社会,企业才有更大的活力。社会承担一部分养老问题,家庭会有更大的活力。认清问题的实质对社会及个人是有益的。

一个个尽孝养老的楷模和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的毅力和献身精神由衷钦佩。八旬老人照顾多年在床的老父;再嫁农家妇不弃公婆等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然而,这些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义务,却落在一些弱者身上,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难道不应反思一下社会的失职?

现代社会人情淡如水,原因是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你不封闭你又能怎样。生活在城市水泥笼子里,邻居之间,门对门,或一个小区,你又能认识几个人,又有过多少来往,了解对方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你主动和邻居人打招呼,是不是会招来诧异的目光?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大谈社会需要爱,需要关怀,但是,在现实中,能做到吗?我们要求别人去做,自己做到了吗?不要说老年人孤独,年轻人不是同样孤独吗?依靠单位的工会靠得住吗?这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通病。

40、50、60年代出生的这帮人渐渐地进入到养老阶段,而多数城市户口的都是独生子女户。他们处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养儿防老,这有一个显然的坏处,即:生育子女,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多子多福,生个孩子就是要防老的。那么既然本意是投资,要看产出,养育之恩就有点变味了。然而这些儿女能靠德住吗?独生子女的压力有多大或许只有独生子女自己清楚。他们最怕老人生病,立刻就产生护理的问题。请护工,一个月五六千;自己陪护,工作丢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不想尽孝,而是无能为力。如果与子女能生活在一起还好说,有的则是水火不容。对于一些家庭,孩子远离父母,甚至在国外学习、工作或定居,如果你选择与孩子走,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儿媳妇或女婿真的愿意和你生活在一起吗?

孤独的一对老人,他们什么时候出去,又是什么时候回来,无人知道。尤其是单身,家里的东西自己不动,无人动,自己不吃的东西放坏了都无人管,房子收拾得再漂亮也没有人来欣赏,昏暗的灯光下,依稀可见厨房到卧室的一串串脚印,想起来就觉得可怕。这种现象应该是绝对禁止的。

养老的问题对家庭来讲属于道德层面,面对当前的尴尬局面,国家试图用法律手段解决,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就是一年一次,有的家庭也难做到,难道真的让他们对簿公堂吗?

在农业社会养老问题全部由家庭承担,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传统的农业社会所形成的人情社会,把所有的社会成员编进一张紧密的关系网中,这张网由于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灌输,变得愈为密切,每个人在这个关系网中的定位都是清晰的,甚至一度连普通人的婚姻都需要获得组织批准。村里谁家里来了客人,招呼吃饭时,家长会专门请村长上座作陪,它不仅是为了找个头面人物为自己长脸,宣誓在这个集体中的位置,同时也是极致化的集体权对个人领域的延伸。

随着承包制、企业私有化和改制,原先有形无形的依附关系的解除。个人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可以到外地甚至外国谋生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那种“父母在、不远游”,传统的坐地户,大家族,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和秩序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新的有效秩序尚未形成。

中国人赋予了孝更多的内涵,经济上的、感情上的还有社会形象和义务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义务由社会承担,在孝这方面的矛盾就少。有谁看到美国或日本的电影里由于孩子的不孝而发生的故事。父母养育孩子到成年,完成基本的教育,十八岁还啃老就会被人笑话。这比中国靠子女义务尽孝要合理、进步的多,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减轻负担,促进种群发展。中国式的养育之恩与尽孝之道,把每一代人都夹在上有老下有小之中,增加了每个人的负担之余,也限制的每一代的成长,这就是中国人活得比较累的家庭原因之一。

有觉悟的一代人认为:爸妈养大自己,尽孝是本份,给他们养老送终是应该的,所谓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没有得失。独生子女也好子女多也好,你做的也是他们学的,好与不好都是自己想想。老了病了确实是孩子的负担,但养大他们,我们负担也不轻,回报也是应该的,自己做就行了,没必要讨论。要是大家都这么想,那就不会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社会问题了。在中国的实情,就是很多人,主要是农村,孝的最主要含义就是供养。老人没有退休金,要是儿女不供养的话就要饿死。城市情况稍好,因为城市大多数人有退休金,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传统的中国经济落后,本来就没有养老金。大力宣传孝道就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因为,老有所养,家庭稳定,随之社会稳定,那么国家就稳定,皇帝的地位就稳定。现代社会,一个人辛苦一辈子,给国家缴纳的养老和各种税费,应足以为他,提供一份自己的养老钱和医疗钱,而不是到时候还必须向子女伸手。这钱本就是存在政府或者社保那里的,到时候拿出来用就可以了。可现实情况是,钱去哪里了? 也许我们会说,中国底子薄,挣的钱全花了,没有积累。所以,大谈孝道更多的是要掩盖社保供给的不足。

一个家庭有很多成员,由于各自收入水平不同,理念不同,导致在孝与养老上认识的不同。必然导致矛盾和纷争,而且很难调和。如果没有一个人属绝对优势或权威,而是各持己见,这个家庭永无宁日。因为很难判断谁对谁错。

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是处理不好对待父母的孝道,就是尽孝还有双方父母差异的问题。弄不好还要背上道德层面的包袱。你经济情况好一些,你可以说你不需要子女一分钱,对于那些经济不好的就不能这么说。作为子女,你经济情况好一些,你可以说父母要多少给多少,对于那些经济不好的就不能这么说。也许你说,钱不重要,关键是有无孝心,每周只要打打电话就行了,可是有的孝心就需要真金白银,再说,即使有孝心,谁又能保证夫妻同心呢?年轻人接受了西方的孝与养老的观念,但是老年人不行。城市的人也许意识超前一点,但是农村人做不到。因此,孝与养老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

我们曾经孤独过,但是,夫妇之一一定会再次经历孤独。我们正处在两种体制的交替,我们有可能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有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是:百善孝为先,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孝的含义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合理的孝,无需经济压力,单纯情感尽孝,这才是最健康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才能释放社会压力,向着良性发展。社会应当承担其相应的义务,代替过去由子女承担的义务。

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一大批优秀的孩子,赴国外留学,能回来的比例不大,这就使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变得孤单。随孩子走,工作关系及朋友圈又在国内。不随孩子走,养老也是一大问题。所以,从养老的角度,许多家长禁止孩子移居国外,从某些方面也限制了孩子的选择。当然,不否认国内也有很好的发展。

报道中的养老院,服务人员虐待老人的现象,让人不寒而栗。一个为生存而委屈于伺候人的人,一个在家都不孝顺父母的人,能全心全意照顾你,真是不可想象。把自己晚年交给谁,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国家养老没有覆盖到社会全领域之前,传统的孝道必须坚持,并探索新型的人性化的养老方式,做到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对于有经济条件的一批人,可以组织形成一些社团或基金会等方式,利用自己的财富,形成养老组织,抱团养老,居家养老。

以下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1)家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寄予了无限的感情。一碗一筷、一床一柜、一花一木,一件件饰品,一处处精细的装修,无不体现我们的付出和汗水。走进自己家门,有一种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脱离家庭走进养老院是多少人无奈之举,勿论花钱多少,人都会有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感觉,一切由不得你。

(2)对现阶段社会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耳闻目睹,在养老院内花钱受着非人的待遇。你能希望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对你有多好?(对养老院也不能一概否定)与其交给别人,不如自己主宰自己。

(3)现在是共享经济时代,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能集众人之力,扶贫帮困,互相支持,远亲不如近邻,多家共享资源,则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4)应该都有这个境界,不求多寡,不求平等,包容互信,良好的环境可使好人更好。

(5)我们是一群无所不能的群体:飞机大炮、火箭导弹、潜艇鱼雷、分子原子、政治经济、理工农医无所不通,是时代的佼佼者,却解决不了自己的养老问题,把自己交给社会,应不是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做派,相信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小case。

(6)这社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靠子女给子女增加压力,有时招人嫌;靠社会政策跟不上;靠亲戚靠得住吗?唯独靠我们这个群体,把心敞开接受来自志同道合朋友的的善意,才能使你生活得更加愉快。可以排解生活得孤独、空虚和无聊。

(7)钱应不是问题,一是很多人也在为自己养老留有资金,二是我们的下一辈,混得有出息的,也可接受捐赠!

(8)自愿原则,也许你觉得我还年轻,离养老还早着呢,没关系,欢迎作为志愿者加入,你做得好了,将来会有更多的志愿者为你服务。

(9)养老院的方式是把人集中起来服务,而居家养老则是将服务延伸到各家,并由自己成立的组织监管。

作为养老主题充满了负面情绪,有的人60岁就不行了,有的人80多还精力旺盛。因此,以俱乐部的形式,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